智匠融新脉,文明互鉴行 东盟十国传统手工艺作品展在成都大学启幕
纵览古今,工艺为文明之镜;横贯东西,交流为文化之桥。在全球化纵深推进、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持续提质的当下,10月25日,由成都大学主办,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四川省传统工艺与AIGC融合创新重点实验室、乐山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承办的“智匠融合:AIGC时代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再生学术研讨会暨东盟十国传统手工艺作品展”在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启幕。这场以“传承经典、创新未来”为核心,集“学术研讨、跨国展览、非遗展演”于一体的文化盛会,为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织就新纽带,为AIGC时代的工艺创新开辟新路径。

校地协同共筑工艺创新生态圈
思想激荡探寻智匠融合新路径
开幕式现场,光影与匠心交织,科技与传统共鸣。成都大学相关领导阐述了该校在传统手工艺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厚积累,强调此次活动对于推动高校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助力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开幕式还举行了校企合作授牌仪式,旨在推动高校与文化机构、企业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为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搭建坚实的桥梁。
主旨研讨,思想碰撞,共探传统工艺与科技融合新路径。当天上午,国内外从事传统手工艺研究的专家学者、行业从业者及相关领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AIGC技术与传统手工艺融合应用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跨国展览,匠心邂逅天府活力,科技为传统“焕新”。与研讨会同期开启的“东盟十国传统手工艺作品展”,于成都东盟美术馆拉开帷幕,并将持续至2025年11月30日。展厅内,十国匠心之作静静陈列,或巧夺天工、或意蕴悠长,既展现了东盟各国独特的文化肌理,也折射出“一带一路”沿线文明的共通之美。“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跨国工艺的集中亮相,更是一座文明互鉴的实体桥梁——观众在触摸展品纹理、感受异域风情的同时,也见证着中国与东盟‘民心相通’的文化共鸣。”据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邱果介绍,“在培养人才方面,学校主动适应新技术的人才团队,建立3个省级及以上平台,开办AIGC人才培养高研班,赋能设计;举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AIGC应用培训,激发传统工艺创新设计、活态传承新动能;与头部企业合作开发AI艺术设计专有模型,助力产业升级;引导学生把AI应用到专业实践和艺术创作中,培养学生触达现代科技的能力。”

非遗活态展演“破圈”
让传统工艺触手可及
活态展演+主题讲座,让传统工艺“触手可及”。当日下午,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同步开展系列讲座及非遗活态展演。主题讲座环节,专家围绕AI技术与非遗融合、传统手工艺当代活化路径等方向进行分享,既有理论高度,也有实践指导意义。非遗活态展演以现场技艺展示的方式,让传统手工艺“活”起来,观众不仅能近距离观察技艺细节,还能参与互动体验,增强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体验感。
“此次‘智匠融合’系列活动,既是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的生动实践,也是科技赋能文化创新的积极探索。”成都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学术研讨会、东盟十国传统手工艺展览、非遗讲座的多维联动,不仅为传统手工艺注入了时代活力,更搭建起国内外传统手工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这将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为文化强国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成都力量’。”
供图:成都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