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沙湾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教学研讨活动在沙湾小学举行
秋意渐浓,研思不辍。10月24日,以“创设‘真情境’·落实‘任务群’·构建‘新课堂’”为主题的沙湾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教学研讨活动在乐山市沙湾区沙湾小学如期举行,全区小学语文教师汇聚一堂,共话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实践新路径,同探素养导向课堂构建新方法。
本次课例呈现的核心亮点,在于创新性地采用“双课时连构”的形式,对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一课进行全景式教学展示。这并非两堂课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一个核心任务贯穿始终,系统呈现了任务群理念从启动、建构到深化、达成的完整课堂转化过程,为破解“课时割裂、目标零散”的教学痛点提供了鲜活的范本。两堂课共同锚定“探寻喜鹊与寒号鸟的不同结局,理解故事寓意”这一核心任务,但在能力层级上逐层递进,形成了“感知—建构—探究—升华”的教学闭环。

沙湾小学伍洋老师执教的《寒号鸟》第一课时,以“对比探究”为核心,展开了一场层次清晰、生动扎实的课堂实践。她紧扣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图片和音效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初识寒号鸟与喜鹊形象的同时,自然切入“号”与“当”等多音字的辨析,将识字教学无缝融入对故事角色的初步感知中。
在建构故事脉络环节,学生通过初读迅速把握了角色的“邻居”关系。随后,课堂以季节变化的语句为线索,深入对比二者行为:伍老师通过音效渲染和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喜鹊的勤劳劝告与寒号鸟的懒惰回应,在具身参与中感知角色差异,为理解寓意埋下伏笔。
在写字指导环节,她以“一看结构、二析宽窄、三抓关键笔画”的清晰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阵、做、像”等字的书写,充分体现了“学用结合”的目标。
整堂课,从“贴动物卡片”的趣味操作到角色表演的形象感知,教学活动始终贴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不仅有效调动了课堂参与度,更实现了语言训练与思维启发的有机统一,扎实地完成了从情境导入到认知建构的教学目标。
沙湾小学徐海璇老师执教的《寒号鸟》第二课时,致力于推动学生的思维深化与语文素养迁移。整堂课以“对比探究”为主线,依托精心设计的板书,构建了逻辑清晰、学用结合的三环节教学链:首先,聚焦对话,在表演与运用中体会态度。老师引导学生聚焦喜鹊与寒号鸟的两次对话,通过角色朗读与情境表演,引导学生深度感知二者截然不同的态度。在此过程中,教师巧妙融入语用训练,结合“冻得直打哆嗦”进行句式拓展练习,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习表达,实现了从情感体会到语言运用的初步过渡。
随后,巧借板书,在时间轴上理清因果。此环节是本节课的亮点:徐老师巧妙地借助板书,将故事的关键情节与时间节点清晰呈现,构建出一个直观的“故事时间轴”。她引导学生依据板书,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讲述故事,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比二者在不同阶段的行为选择,彻底理清了“勤劳带来温暖,懒惰导致悲剧”的因果逻辑。由于评价标准清晰——即“能按时间顺序说清故事脉络”,学生在这一核心任务上的完成度非常高,展现了良好的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精讲书写,在对比中巩固基础。课堂回归基础,对“冻、冷、冰”等字进行书写指导。通过偏旁对比、结构观察、重点笔画强调,将识字写字与对故事“寒冷”氛围的体察相结合,巩固了学习成果。三个环节层层递进,共同达成了从理解寓意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双重目标。
在本次研讨活动中,讲座环节犹如一座灯塔,为教师们照亮了教学实践的道路。两位教师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情境与任务群”“期末复习”两大关键维度,分享了极具实操性的策略,为新课标在教学中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清晰而具体的路径。
肖坝学校廖建邦老师以“学习情境与任务群教学”为主题做了分享。他首先厘清了学习情境的核心内涵,并结合《一定要争气》《司马光》等课例,阐释了学习情境创设的关键要素。廖老师重点剖析了如何让教学环节的推进与学习情境的展开过程同频共振、相辅相成,为大家在任务群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性、实现深度学习,提供了启发与路径。
凤凰学校朱敏老师以“小学语文期末复习的素养立意与效能途径”开讲,指出新课标下语文评价从“知识考查”转向“素养立意”,侧重真实情境中考查学生理解、应用与综合思维能力。她结合本班情况,提出构建“系统化、结构化”复习体系:宏观用“知识树”整合内容,微观借错题本、小组擂台赛精准突破;还强调读写融合,通过随堂微写、审题训练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她认为期末复习是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阶段,可成为其思维与能力成长的旅程。

在活动尾声,沙湾区小学语文教研员万莉老师对本次《寒号鸟》双课时教学实践作了专题引领与深度点评。她高度肯定了沙湾小学团队以“完整双课时”形式呈现课例的探索价值,指出这不仅是教研形式上的突破,更清晰展示了学习任务群从“落地生根”到“枝繁叶茂”的完整课堂历程。万老师强调,两堂课以“探寻故事寓意”为核心任务,将识字、朗读、书写、思辨等子任务有机融入连贯情境,真正实现了“在做事中学语文”。她特别指出,本次展示突破了传统教研“课时割裂”的局限,完整呈现了一个学习任务从“启动建构”到“深化达成”的全过程:第一课时重在“铺路搭架”,完成情境导入与认知建构;第二课时则“架桥引渡”,推动思维深化与素养迁移,生动诠释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样态。
这两堂课共同构建了“任务群视域下完整课时教学”的区域范本,清晰揭示出:任务群的实质并非教学活动的简单叠加,而是以核心任务统领课堂结构、以学生能力进阶为设计主轴的系统化教学过程。该实践为全区探索素养导向的课堂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路径。

“此次研讨活动,从生动的课例实践到多维的策略分享,再到高位的专业引领,全方位勾勒出‘真情境、任务群、新课堂’的融合路径。”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沙湾小语人必将以此为契机,将研讨所得化为教学行动,持续探索,让语文课堂既有生活的温度,又有思维的深度。(文/图:乐山市沙湾区沙湾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