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体质提升与健康体重,第三届(2025)体育运动与健康学术会议成功举办

第三届(2025)体育运动与健康学术会议于10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和首都体育学院共同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分会、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承办。会议以“体质提升,健康体重”为主题。来自全国600余名代表参加学术交流,收录口头报告28篇,墙报159篇。

会议开幕式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程振华主持,当天主旨报告分别由首都体育学院院长张霞,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陈作松、左伟主持。首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杨海滨致欢迎辞,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视频致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耀天、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副司长隆胜军、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孙阳、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李斌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首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杨海滨首先致欢迎辞,他代表学校向中华预防医学会对首都体育学院的信任表示衷心感谢,对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兄弟院校及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体医融合是时代需求、人民期盼,此次学术会议为体育与医学的深度融合搭建了重要对话平台。首都体育学院紧紧围绕服务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持续探索体医工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搭建全国首个“体医工融合高精尖创新中心”,积极寻求校外合作,联合首都儿科研究所成立“儿童运动体医融合门诊”,与北京天坛医院联合开设MDT门诊,挂牌“首都体育学院附属康复医院”,牵手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建设“首都体育学院教学医院”,这些实质性探索,推动了体育与医学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先生在致辞中指出,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每3位成人中有1人、每5位青少年中有4人活动量不足,若不采取行动,2020至2030年间全球卫生系统因缺乏体育活动造成的损失预计将达3000亿美元。值得欣慰的是,中国政府多年来致力于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积极打造“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体医融合运动处方”“十分钟健身圈”等行之有效的中国式解决方案,世界卫生组织将持续支持这一进程,携手共建活力蓬勃健康的中国体育卫生支持体系。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张耀天副主任在讲话中指出,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和首都体育学院精心打造的体育运动与健康这一学术交流平台持续推动体育、医学、教育、产业等领域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取得了很好效果。北京市教委始终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印发《英皇体育_英皇体育平台-【APP官网下载】: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成立首届北京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就设在首都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立足传统优势学科,积极拓展新型交叉学科,运用人工智能赋能青少年体育健康,深度参与“京小健”“京小壮”等智能体建设,率先研制“课间一刻钟”活动方案,为健康北京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这种特色差异化办学思路值得学习和推广。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隆胜军副司长在讲话中指出,体医融合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落脚点。今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英皇体育_英皇体育平台-【APP官网下载】:推动运动促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构建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完善运动促进健康支撑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首都体育学院提出“体医工融合创新发展”办学思路并积极实践,成果显著,2025年获批建设平谷区马坊镇早立庄科技小院,是北京市20个农村科技小院中唯一以“体卫融合”为核心方向的下乡服务载体,创新了体医融合在基层推广的实践形式,值得我们借鉴。当前国家体育总局正在向国家科技委积极申请体育领域重点研发专项,希望通过这一专项凝聚英皇体育_英皇体育平台-【APP官网下载】:体育、卫健部门专家学者学术力量,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

国家疾控局孙阳副局长在讲话中指出,今天的会议是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健康中国建设”决策部署具体行动。体医融合是通往健康的金赛道,首都体育学院在首都儿科研究所设立“儿童体医融合门诊”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探索,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取得1+1大于2的健康效应。国家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将强化顶层设计,重视科普宣传,加强基层疾控人员运动健康知识培训,与体育部门和各位专家学者通力合作,全力支持体医融合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李斌最后讲话,他强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运动与健康工作,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预防慢病,良好的健康水平又能促进体育锻炼的开展,这种良性互动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逻辑,是体医融合的基础,首都体育学院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值得推广。中华预防医学会连续三年组织体育运动与健康学术会议,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世界卫生组织给予高度评价,今后中华预防医学会将重点推动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推动运动健康服务下沉基层,在医疗机构设科学健身门诊,强化“防未病”干预;二是打破学科壁垒,培养“会开运动处方的医生”“懂健康管理的教练”等复合型人才;三是拥抱智慧化和数字化时代,实现精准管理与高效服务;四是加快行业标准制定与产业协同,建立“评估—指导—运动—康复—保障”全链条服务体系。


首都体育学院在会议期间同步发布两项科技成果——“便携式全自动分子检测仪(SportsLab-MT1)”和“青少年健康大模型及智能体”,展示了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最新研究成果。






开幕式后,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以“运动、体育、健身、医学、卫生、健康”为题、樊代明院士以“整合医学与体医融合”为题作主旨报告,宏观论证了体医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牛津大学教授帕维尔·斯威塔赫(Pawel Swietach)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分会主任委员郭建军教授、首都儿科研究所张建所长、日本瑜伽疗法学会木村慧心(Kimura Keishin)教授、黑山大学斯泰沃·波波维奇(Stevo Popovic)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郑华光教授、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于长隆教授、上海体育大学王琳教授、首都体育学院张岩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陈煜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张新涛主任医师等多位专家作主会场报告。

10月26日的分会场设置了体医融合的政策研究、体育运动与骨健康、体育运动与心脏健康、运动联合门诊、中国传统运动与呼吸系统慢病健康管理、体育运动与体重控制、低氧环境与健康、体医融合背景下五级康复模式的探索、体育运动与老年健康、体医融合瑜伽治疗技术在社会化服务项目的应用与实践、体医融合背景下的孤独症干预策略等12个分会场,来自全国医学和体育领域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大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体育、医学、理工等不同学科的院士、专家学者和体育健康产业界 100 余人在主会场和分会场报告发言,600 余人现场参会。会议期间,与会者观赏了八段锦表演,兴趣盎然地参与了护膝操、瑜伽、平衡能力测试、血氧测试、最大运动心率测试等体育健康体验项目。




(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首都体育学院党委宣传部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