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北方工业大学: 聚焦“兴工报国” 打造育人金课
编者按: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10月25日聚焦——北方工业大学: 聚焦“兴工报国” 打造育人金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专业担当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使命。北方工业大学立足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与红色基因,传承“工业兴国、工业报国、工业强国”的办学精神,创新打造以“兴工报国”为精神内核的“大思政课”,探索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工科院校特色的思政育人之路。
回应时代呼唤,学校使命应运而生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被赋予了服务国家战略、培养栋梁之材的崇高使命。
北方工业大学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法艺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工业大学,始终秉承“工业报国、工业兴国、工业强国”的精神血脉。自建校以来,学校以服务国家工业化建设为己任,传承了几代“北方工大人”脚踏实地、锐意创新的报国情怀。进入新时代,学校在新的历史坐标中重新审视育人使命,深刻认识到“兴工报国”不仅是一种精神传承,更是一种时代要求。
为此,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顶层设计,以党委正式文件系统部署建设以“兴工报国”为内核的“大思政课”行动计划。围绕“以工兴国、以智报国”的战略导向,学校深入挖掘工科教育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专业教育与思想引领相结合,把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把文化传承与精神塑造相贯通。通过教学体系、育人过程和生态模式的塑造,探索形成以“兴工报国”为主线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让青年学生在理解工业文明、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的进程中,体悟信仰的力量、使命的厚度和奋斗的意义。
突出多元协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一)课程创新:将“兴工报国”精神融入课堂主线
课程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载体。学校坚持以课程创新为引擎,将“兴工报国”精神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全过程。
教师聚焦“中国制造的崛起”“新型工业化战略”“科技自立自强”等主题,引导学生理解科技创新的政治意义和制度优势,使理论课堂更具时代感与实践性。
将中国工业史、学校奋斗史、专业发展史作为“兴工”的史实载体,创新开设“‘兴工报国’精神传承与弘扬”特色思政课,由党政领导、行业专家、校友榜样共同授课,讲述国家工业发展历程与科技创新实践,让学生在生动案例中感悟信仰、强化担当。
以工科专业导论课为抓手,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例如,教师在讲授机械制造、智能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内容时,注重阐释技术背后的国家战略和社会责任,使课堂从“知识传授”升华为“价值引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渗透。
(二)实践拓展: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体悟使命
思政教育的关键在于过程涵养,活力在于实践运用。学校党委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成才规律,构建了“身份认同→情感认同→使命认同→价值认同”的育人目标阶梯,形成年级贯通、本硕博一体的教育逻辑。
学校与北京市石景山、延庆、顺义等区共建以首钢园区、中关村科技园、亦庄开发区为代表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工业化历程与科技报国精神。各专业学院与中国航天科工、京东方、京东科技等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学生深入研发和生产一线,切身体会“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
学校将科技竞赛、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纳入课程体系,形成课内外贯通、理论与实践联动的育人机制。每年暑期,校团委会同各学院组建300余支“青年行万里路”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基层一线,在参与社会服务与体悟科技创新中不断磨砺品格、强化家国情怀,实现思想认同与行动自觉的统一。
(三)文化浸润:以价值引领铸牢共同精神底色
文化是最深沉的教育力量。学校坚持以文化育人、以精神铸魂,将“兴工报国”理念融入校园建设与活动设计。通过“科学节”的工业设计赛、科创项目,“艺术节”的兴工报国舞台剧、合唱赛,“文化节”的校史青年说、文化庙会、作品展,以及“体育节”的特色赛事等活动,推动“兴工报国”精神在科技、艺术、文化、体育等领域全面渗透,实现了从价值引领到行为养成的深度转化。
学校持续开展“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活动和科学家精神宣讲,邀请行业专家与师生交流,以榜样力量激励青年奋进。通过讲述科学家“科技报国”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在创新实践中体悟信仰力量,在科研探索中坚守初心,形成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价值取向。
同时,学校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党建+思政”融合创新,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协同体系,实现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三支队伍”同频共振,使“兴工报国”精神在校园处处可见、人人可学、时时可感,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思想信仰与文化底色。
彰显育人质量,社会反响不断跃升
(一)政治认同显著增强,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学校把“大思政课”建设融入国家新型工业化和区域创新体系,在课程设计上主动对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及首都高端制造产业布局,通过理论课堂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青年学生对“工业强国”“科技报国”的历史逻辑与时代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思想认同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践行”。学生们普遍表示,课程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工业是国家之基、强国之魂”,更加坚定了“以工兴国、以智报国”的信念,立志成长为政治立场坚定、信仰厚重的新时代“红色工程师”。
(二)专业学习更具方向,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兴工报国”课程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潜能。近年来,“兴工报国”公开课、“兴工报国”特色思政课、“兴工报国”精神植入专业课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已广泛应用于全校85%以上的专业课程,覆盖本硕博三个学段的学生超过3万人次。学校以“兴工报国”为统领,全员全程全方位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全景式融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悟使命、在科研中践行信仰,帮助学生在掌握过硬本领的同时,深入理解科技创新的根本目标,以智慧和奋斗助力国家强盛,学生们的学习目标正在从“为就业而学”转向“为强国而学”。
(三)协同机制持续完善,育人体系不断健全
学校探索出“党委统筹、马院引领、院部协同、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完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三位一体工作体系。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其他各类师资协同备课、联合授课,构建起跨学科跨院系跨校地的“育人共同体”;同时建设校企共建实践基地与产业创新平台,形成课堂教学、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一体化育人机制。思政教育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向多元共育、由课堂讲授延伸到社会实践,协同高效的育人生态基本形成。
(四)文化引领深入人心,社会反响持续扩大
学校通过构建覆盖课堂内外的文化育人体系,营造了浓厚的“兴工报国”校园氛围。学生在校史传承、榜样引领和创新实践中,形成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兴工报国”已成为北方工大青年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和价值追求。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作专题报道,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北方工大样本”。
北方工业大学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文化传承为底色、以教师协同为保障、以实践育人为重点,通过产业导向、课程创新和文化引领三条路径,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耦合,构建了新时代工科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工大模式”。这一实践标志着学校在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化、系统化建设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可复制的鲜活经验。
作者:王引(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