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启智·共创未来—牛栏山一中板桥学校与陈经纶中学民族分校开展“手拉手”人工智能主题活动
10月17日,牛栏山一中板桥学校与“手拉手”友好校陈经纶中学民族分校联合举办的“AI启智·共创未来”人工智能系列活动正式启幕。北京市教委教育信息化处处长吴雅星、北京市教委支援合作处三级调研员贺捷、北京市顺义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余英秋、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骆祖莹、北京市顺义区智慧教育发展促进中心主任鲁郑、北京市顺义区教育委员会中教科老师王旭、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民族分校校长郭锋、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板桥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严彩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劳动与实践专委会常务理事蔡美玉出席,两校千余名师生共同参与。

开幕式现场
点亮AI之光 “手拉手”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系列活动包括面向学生的“AI启智·共创未来”潮流探索纪和针对教师的AI赋能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主题培训。“这不仅是一次科技的盛会,更是一次教育的深层次对话。立志、尚学、求实、创新,‘手拉手’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次的相聚,它更在于心灵的共鸣、智慧的碰撞与未来的共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深度合作,共同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让他们在体验与思辨中,成长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创新者。”严彩莉校长指出。
“陈经纶中学民族分校以‘建设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校’为办学目标,通过铸牢教育构建价值成长共同体,通过五育并举构建全面发展共同体,通过教育交往交流构建强教报国共同体。牛栏山一中板桥学校是我们在构建强教报国共同体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希望两校同学在最具有前沿性的AI探索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增强本领,并缔结友谊,为强教报国打牢基础,做出自己的贡献。”郭锋校长谈道。

AI之光点亮仪式启动
北京市教委教育信息化处吴雅星处长从人工智能在教育目标的跃升、教育形态的变革、教育内容的重构、教育评价的转型、教育生态的融合等五个方面的积极影响谈起,对两校贯彻落实《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取得的丰富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肯定了两校“手拉手”模式的实践价值和长远意义,并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两校以及顺义区要重视并加强中学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避免人工智能教育过泛化、碎片化、工具化问题倾向等;二是希望区校立足实际,聚焦育人‘真问题’,以技术之术,铸教育之道,让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生发展与教师成长;三是希望教师主动拥抱变革,持续提升数字素养,做到既能‘善用工具’,更要‘坚守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不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不变。”
“数字赋能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是顺义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顺义区教委副主任余英秋介绍了顺义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现状,就牛栏山一中板桥学校在打造顺义智慧教育新生态中发挥的带动作用表示认可,“希望两校‘手拉手’模式更深、更广、更精”。

人形机器人互动区、机器狗竞技区观摩

学生艺创作品展
“通过人形机器人互动、机器狗竞技、航天科技生活、AI生成工具体验、两校科技作品展示等活动,在主题游园会中充分交流展示两校在科创教育与科创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具有鲜明的体验性与具身性,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骆祖莹教授从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思考判断能力、实践能力等维度,阐述了活动的创新形式和前瞻视角。

为喜欢的作品投票

班级展示区
发布AI倡议 “手拉手”AI人工智能课堂变革发展计划启动
人工智能时代,青少年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在专题讲座与真实案例的研讨中,学生们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思考。
活动上,两校学生代表共同宣读了《科技向善,AI有我》倡议书。倡议指出,要做“科技向善”的学习者与思考者,做“AI有我”的实践者与创造者,做“手拉手”精神的传承者与发扬者,做“智慧未来”的负责任守护者。
牛栏山一中板桥学校赵春海副校长发布“手拉手”AI人工智能课堂变革发展计划。两校将联合成立专项工作组,以人工智能教育为核心驱动力,打造“理论认知-工具应用-伦理思辨-创新实践”四位一体的AI教育新生态,即构建开放式AI创新激励平台、开发序列化AI素养课程群、打造专业化AI教师先锋队、实施多元化AI素养评价体系、贯通高水平AI实践输出通道、共建共享型AI资源同创平台。
引领AI变革 AI赋能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主题培训开展
智能时代,基础教育何为?教、学、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学评一体化是对教学工作的整体要求,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AI赋能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主题培训,采用“理论讲解 + 案例剖析 + 教学设计”三位一体模式,通过专题讲座、实践工坊、成果展示等多元路径,从内容设计、组织方式、呈现形态、检验效果等维度,引领两校教师遵循核心素养根本导向,深化应用实践,提升跨学科融合与课程创新设计能力,构建跨校人工智能教研共同体。
“我们在塑造一种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与责任担当”,正如两位校长所说,“AI启智·共创未来”人工智能系列活动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是在探索AI赋能课堂变革的实践路径,也指向更具人文关怀、可持续的智慧未来,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