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嬗变、现实挑战与重构路径
摘要:数智时代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导致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从其施展场域、内容构成再到引导方式都发生多重嬗变。这些变化伴随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挑战:即教师的话语权利遭遇冲击;话语权威被稀释;话语能力弱化。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力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的引领能力,并充分发挥课堂渠道的主导作用,以此全面提升自身话语权。
关键词:数智时代;思政课;教师话语权;意识形态引领力
一、数智时代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嬗变
(一)话语权场域由课堂转向线上线下叠加
网络语言产生于网络虚拟空间,因其具有生动性、诙谐性、娱乐性,高度契合大学生个性化心理需求,已然成为大学生沟通重要方式。这些由弹幕文化、表情包生态、短视频文化孕育的“数字方言”已突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它们不仅承载着当代大学生的情感表达,更重塑着青年群体的认知方式与思维范式。高校思政教育要实现入脑入心,需以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话语,以网络生存语境为参照变革传统形式,弥合“理论话语”到“生活话语”之间的断裂带,拉近师生距离,使教学话语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从“单向灌输”到“双向解码”的范式转型。
(二)话语权内容由理论性向知识性网络性融合
数智时代,青年大学生群体因其身心发展阶段与社会角色的双重特殊性,成为思政教育领域中亟待深度剖析与精准引导的关键对象。其一,从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大学生正处于生理成熟与心理蜕变的交叉路口,是认知体系重构、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这一阶段,他们的思维呈现跳跃性与矛盾性并存的特征——既渴望突破传统框架探索新知,又因社会经验匮乏而容易陷入认知迷雾;其二,从成长环境而言,大学生群体的成长轨迹与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深度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数字生存方式:他们习惯于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信息,依赖算法推荐构建认知图景,在虚拟社交中完成身份认同,这种数字化生存模式使其思想行为呈现出碎片化、即时性、圈层化等时代特征。这种双重特殊性决定了青年大学生群体既是数智文明的最活跃参与者,也是价值观念最易波动的“数字候鸟”。他们的思想动态不再局限于课堂与书本,而是与全球信息流同频共振。这也预示着传统的思政课话语体系必须实现转型,从原来的单一理论灌输向构建综合性知识图谱转型。
(三)话语权引导由说教向显性隐性教育结合
思政课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对教学效果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政课的互动形式按表现形式来划分,主要分为显性互动和隐性互动。显性互动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语言上的直接交流。而隐性互动则体现为教师和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深度共鸣,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过程。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将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悟。实现隐性互动,是思政课达到话语影响力的关键。话语影响力不仅仅是语言的说服力,更是思想的力量、价值观的感召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和多元的价值观冲击,单纯的显性知识传授难以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精神引领的需求。而隐性互动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触动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思考,从而真正实现思政课的教育目标。
二、数智时代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现实挑战
(一)话语价值重塑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思政课教师凭借其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在课堂上拥有相对权威的话语地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但在数智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部分互联网平台为追逐流量红利,利用推荐算法精准推送包含低俗内容、暴力元素、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的短视频及链接,致使各种观点鱼龙混杂,这些“信息毒饵”借助大数据推送等传播机制,轻易突破传统教育场域的防御体系,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体系形成系统性冲击,同时造成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话语生产权遭到算法稀释、课堂话语传播的渠道解构以及话语解释权遭遇认知颠覆,从而削弱了思政课教师话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话语权威稀释
当下的算法推荐系统、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沉浸式传播技术产生的叠加效应,正在解构传统思政教育的权利结构,使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话语权力遭到质疑。一方面,人工智能构建的“信息茧房”已成为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战场。算法通过用户画像技术,将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异质价值观包装成“个性化推荐内容”,精准投送至青年学生的数字终端。这些信息以“软性传播”方式渗透,通过娱乐化叙事消解宏大叙事,用碎片化认知替代系统化理论,导致青年学生出现“认知分裂”:表面认同主流价值观,却在具体问题判断中表现出价值相对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构建的“资源超载”环境,正在消解思政课教师的知识中介地位。人工智能依托大数据技术,拥有着强大的数据库和计算能力,它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快速形成海量的思政教育资源,涵盖各种案例、观点、视频等,供学生自主检索和学习。这一变化降低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资源方面的独特优势,弱化了学生对教师的角色认同度,进一步削弱了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力。
(三)话语能力弱化
数智化时代,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等数字工具的依赖性显著增强,而数字工具则塑造了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与认知习惯。智能终端创造的“即时满足”体验,使大学生沉溺在“碎片化信息”的世界中。在思政课堂上,部分学生长期处于这种“身体在场、思维离线”的状态,催生了普遍的“隐形逃课”现象:通过课堂行为监测系统发现,传统讲授式课堂中学生的有效听讲时间不到课程时长的一半,而生理数据显示,学生在思政课上的心率变异性(HRV)指标显著低于专业课,表明其认知投入度处于较低水平。当“低头族”成为课堂常态,当“弹幕文化”解构严肃讨论,当“算法推荐”替代主动思考,教师的话语湮没在嘈杂的信息之中,失去了往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已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革新问题,更是教育主体性在数字时代的存续危机。这种危机不在于技术本身的优劣,而在于教育者能否在数字洪流中重建具有时代穿透力的话语体系,使主流价值观传播既能“入眼”更能“入心”。
三、数智时代思政课教师话语权重置路径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已成为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与青年思想引领的战略性命题。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军,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构建必须以捍卫马克思主义领导权为根本前提,这既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本质要求,更是破解“价值多元冲击主流”现实困境的关键密钥。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权不是抽象的概念存在,而是通过科学理论体系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认知武器。当思政课教师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转化为青年可感知的价值体验,当抽象理论能够穿透数字迷雾直抵青年心灵,当课堂话语能够引领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走向,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这种领导权的巩固过程,既是思政课教师提升话语权的实践路径,更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唯有在守正创新中持续强化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权,思政课教师才能在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博弈中掌握主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二)注重网络意识形态引领力
在网络时代,思政课教师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必须积极拓展教学阵地,将目光投向网络空间。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重要任务就在于加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引领力。思政课教师要主动把握网络舆论走向,深入了解学生在网络中的关注点和思想困惑。通过关注热门话题、分析网络言论,及时发现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传播轨迹和影响范围,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纠正。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解释力是加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核心。思政课教师要运用生动、通俗、贴近学生实际的语言和案例,将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阐释清楚,如短视频、网络文章、在线讨论等,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理解。在新时期,把握网络舆论走向,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解释力,是思政课教师掌握话语权的应有之义。
(三)发挥课堂渠道主导力
提升思政课教师话语权,主要任务在于发挥课堂渠道的主导力。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强大的教学能力基础之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其话语的魅力,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和价值观的引领者。这种魅力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上,更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上。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同时,教师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引导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巧妙地提问、深入地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自我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主体。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形成自身的知识架构体系,更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话语权。
结语
在数智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实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坚持与时俱进,通过专业学习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话语权。在完善自身中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培养英皇体育_英皇体育平台-【APP官网下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者:川北医学院 杜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