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川化中学肖成:以师者微光,照亮山海求学路
教育,是一场永不止步的守望;教师,是暗夜途中始终亮着的那盏灯。纵有山高水远,这束光总能温柔而坚定地照亮学子前行的路。肖成老师,便是这样一位“持灯人”。从教数十载,他以谦逊为基、以坚韧为翼,扎根一线,将“师者”的深度与温度,刻进每一段与学生同行的时光里。

静守耕耘,用责任书写教育答卷
2025年盛夏,高考捷报传来。肖成执教的数学科目平均分稳居全区前列。欢呼声中,肖成静静立于角落,望着学生雀跃的身影,嘴角泛起欣慰的笑容——这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一千多个日夜的坚守:清晨七点十分,他已在教室为早到学生答疑;深夜的办公楼,他的灯总是最后熄灭;备课本上写满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方案。
“教育,既要给学生知识,更要给他们信心。”肖老师的课堂从不局限于公式与技巧,更充满对“人”的关怀。在学校支持下,他为每位学生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细致记录学习特点与成长轨迹。针对偏科学生,他制定“补弱计划”;面对缺乏自信的孩子,他写下“你的思路比答案更精彩”的鼓励纸条,真正将“因材施教”落在实处,让“以爱育人”不止于口号。

以心暖心,做学生成长的“护航人”
教育生涯中,一位学生的转变让肖成格外难忘。高考前三个月,这名成绩稳定的学生突然状态下滑。肖成察觉后并未简单批评,而是耐心沟通,了解到学生因家庭变故情绪低落。此后,他每天抽时间补课、倾听心事,并主动家访,与家长共同关注孩子情绪。他始终温和坚定地告诉学生:“有困难别自己扛,老师一直都在。”渐渐地,学生重拾信心,成绩稳步回升。高考放榜那天,她含泪说道:“肖老师,没有您,我真的走不到今天。”这一刻,肖成更加确信: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做学生心中的“暖阳”。

教学相长,构建共生共进的课堂
肖成认为,教育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师生共同奔赴的成长。新高考改革后,他带领备课组深入研读政策,探索“一题多解”教学法,引导学生从代数、几何等多角度思考,鼓励提出“和老师不一样的思路”。他常说:“我们不是在培养答题机器,而是要教出会思考、有温度的人。”超市折扣、社区人口统计等生活场景,都被他巧妙融入课堂,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可感可触。通过小组研讨、思维碰撞,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成为师生互学共进的平台。
多年坚守,肖成总结出“尊重、陪伴、相信”六字育人经验。他尊重每个孩子的节奏,为基础弱的学生放慢进度,为思维活跃者设置挑战;他陪伴学生走过低谷,考试失利时送上鼓励,困惑时耐心倾听;他始终相信每个人的潜力,常以“人生如解题,方法多样,唯放弃不可取”激励学生,也以此自勉。

舍小为大,将责任深植于心
教育者的荣光背后,常有不为人知的付出。高考冲刺阶段,肖成父亲因病住院,他本该床前尽孝,却放不下班里百余名处于关键期的学生。权衡之下,他白天守课堂,夜晚奔医院。但第二天清晨,他依旧准时出现在教室——“既然站在讲台,就要对得起每一双期待的眼睛。”这份责任,让他把对“小家”的牵挂,悄悄藏进心底。
山海奔赴,让微光照亮远方
2025年1月,肖成获评“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在众人以为他将放慢脚步时,他却做出意外决定:主动申请赴甘孜州九龙县支教。“你都功成名就,何必再去吃苦?”面对不解,他微笑回答:“教育没有边界,哪里的孩子需要光,我就去哪里。”
在九龙,他接手“青白班”的数学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许多孩子对基本公式缺乏理解。肖成毫不气馁,利用课余时间编写阶梯式学案,将复杂知识拆解为易懂片段;他陪学生吃饭、听他们讲述山里的梦想;晚自习后,他总留守至最后一名学生安全回寝。有人问“值得吗?”他望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睛,语气坚定:“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照亮。能做他们的那盏灯,就是我最大的值得。”
从正高级教师的荣光,到偏远山区的坚守,肖成始终不忘初心——不为掌声,不为光环,只为让每个学生看清前行的路。“教师注定与责任、热爱相伴。学生的成功,就是我的幸福;他们的未来,就是我最珍贵的勋章。”
三尺讲台很小,仅容一人一板,他却用坚守照亮了山海迢迢的求学路。(图/文 成都市青白江区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