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之笔绘就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这场工作交流会在成都举行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中医药从“传承精华”向“守正创新”跨越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已成为破解成果转化“堵点”、激活行业发展“新动能”的核心路径。9月22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成都中医药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医药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交流会暨中医药成果转移转化协作平台成立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此次会议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规范管理、高质量中医药成果形成、中医药技术经理人培养及中医药科技成果供需精准对接为目标,旨在为中医药科技成果搭建从“实验室”到“产业端”的桥梁,推动创新价值真正落地为产业优势。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本次会议汇聚了全国中医药领域的顶尖力量,形成了多方联动的强大合力。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泽钧,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余曙光,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陈俊峰,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崔亚洲,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张磊等业界领军者,与150余名来自全国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管理部门人员汇聚一堂。他们带着各领域的实践经验与前沿思考,为此次大会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智慧基础。

谋篇布局,聚力赋能
协作平台勾勒“137”转化生态新蓝图
作为本次会议的核心成果,中医药成果转移转化协作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成立,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一跃”。“平台的成立是中医药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汇聚产学研各方资源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有益实践。”张泽钧代表成都中医药大学致辞时介绍了该校作为“双一流”高校在成果转化方面的成效,并表示将继续与各界合作,聚焦关键技术转化与产业升级,为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要心怀理想,立足实战、要锚定目标,精准发力。”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陈俊峰发表讲话时表示,“未来将以中医药成果转移转化协作平台为依托,在中医药成果推介、转化潜质评估、知识产权保护与资源共享等方面同步发力,探索‘产业布局-市场命题-校企攻关-企业实施’的精准合作机制。”随后,中华中医药学会师承继教部主任周艳杰宣布“中医药成果转移转化协作平台”成立批复,余曙光出任平台主任。

同时,新上任的平台主任余曙光围绕“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成效”三大维度详细介绍了平台工作方案。他明确,平台未来将围绕“四个聚焦”,即聚焦改革提效,做好智库赋能;聚焦供给提优,做好资源赋能;聚焦转化提速,做好服务赋能;聚焦产业提质,做好集成赋能。在此基础上,全力打造“137”中医药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即“1”是共同打造“中华中医药转化”品牌,“3”是建设好以高端智库为核心的中医药成果转化协同与政策机制研究中心、以人才引擎为核心的中医药转化能力提升与人才培育中心、以生态枢纽为核心的中医药成果转化全链条协同发展中心3个功能中心;“7”是围绕成果转化各环节做好七个链接,全方位贯通中医药成果从“实验室创新”到“产业端应用”再到“全球范围共享” 的转化全流程,构建闭环式服务支撑体系,为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

硕果频出,标准先行
行业共识开启转化新征程
会上,“全国中医药领域专利全景图谱”正式发布,该图谱将海量专利数据进行系统化梳理,为科研人员、企业精准把握行业技术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随后,余曙光等人共同启用“中医药技术经理人能力评价规范”,为打造专业化转化人才队伍奠定了制度基础。

此外,相关11位行业专家分享了他们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探索与实践经验,共同探讨了中医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的多元路径,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本次会议通过多元对话,打破跨区域、跨领域的协作壁垒,加强紧密合作,凝聚起‘协同推进成果转化’的行业共识,共同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新路径。”成都中医药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平台的正式运作,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将迈入标准化、精准化发展新阶段,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文/图 王李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