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白江外国语小学罗乐:乐声润心,琴键上的心灵使者
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外国语小学校的音乐教室里,一架黑色钢琴静静地立于角落。每当罗乐老师的指尖轻触琴键,清澈而温暖的旋律便流淌出来,仿佛一缕阳光照进每个孩子的心田。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钢琴对他而言不仅是教学工具,更是连接心灵的桥梁。从教八年来,这位满怀热忱的男教师始终用音符编织教育的梦想,将对艺术的追求与对学生的关爱融入每一节课堂、每一次排练。他,是孩子们眼中“最会用音乐说话”的老师。

音乐无界,温暖特殊的世界
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的世界或许比常人多了些障碍,少了些喧嚣。身体的局限无形中为心灵蒙上了一层薄纱,他们难以集中注意力,社交也显得更为艰难。但正是这群孩子,让罗乐更加坚信:音乐拥有超越言语的力量,它能成为照亮孤独世界的一束光。
一次偶然的机会,罗乐应社工朋友的邀请,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上了一堂音乐课。初次见面,孩子们安静而拘谨,对新环境充满警惕。罗乐没有急于教授乐理,而是用柔和的语调、开放的肢体语言,营造出安全而包容的氛围。他设计了“音乐问候”环节,让孩子们通过手鼓、木琴等打击乐器敲出属于自己的“音乐名字”。渐渐地,沉默被打破,就连最害羞的孩子也在鼓励中尝试表达——他们发现,即使没有语言,音乐也能成为交流的窗口。
随着课程推进,孩子们的眼神愈发明亮,从最初的退缩转变为主动参与,有的甚至主动提出想尝试某样乐器。音乐,正如一把钥匙,悄悄打开了他们内心世界的大门。这次经历让罗乐开始思考:如何更系统地用音乐为这些孩子搭建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于是,“花不语乐团”应运而生。乐团以音乐治疗和集体活动为载体,帮助孩子们克服社交障碍,提升表达与自信。
罗乐利用课后时间,为每个孩子定制专属训练计划,从发声、持器到节奏把控,他以极大的耐心化解学习中的困难。通过日常排练与表演,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演奏,更在音乐中找到了归属感。许多孩子开始主动与人交流,笑容渐渐在脸上绽放。

创新教学,让音乐课真正“活”起来
2018年,罗乐首次带队参加区艺术节合唱比赛。筹备初期,他发现学生乐理知识薄弱、演唱技巧欠缺,更难以理解歌曲情感——源于过去的音乐课多限于教唱歌曲,却未真正传递音乐的核心魅力。
身为专业教师,罗乐决心打破陈旧模式。他将打击乐器、舞台表演与声乐训练融入课堂,从基础乐理到歌曲情境,逐步教学。新颖的课堂让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音乐的完整与生动,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临近比赛,选曲成为关键。在试听上百首作品后,他最终选定《落雨大》与《和谐歌》。两首歌曲没有现成乐谱,扒谱难度极大。为还原原曲,他每晚反复聆听,逐音记录,不懈推敲。最终,合唱团以高分夺得一等奖。学生们不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从此爱上了合唱艺术。
罗乐的钢琴成为合唱团的“秘密武器”。他既是指挥,也是专属伴奏,以精准的音阶帮助学生找准音调,以流畅的弹奏引导情感表达。在他的带领下,合唱团屡获区级一等奖。然而对他而言,比获奖更珍贵的,是看到孩子们真正爱上音乐。正如一名学生所说:“原来唱歌不是任务,是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

超越课堂,用琴声传递温暖
走出校园,罗乐的琴声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回响。作为区“凤凰音韵”合唱团伴奏组长,他指尖跃动的音符总能为合唱注入灵动生命力——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合唱比赛中,他的伴奏让经典红歌焕发新意;在成都电视台“六一”展演中,他与孩子们完美契合,赢得阵阵掌声;在成都市教师节晚会上,他的钢琴与小提琴交融,演绎出动人二重奏,成为全场亮点。
无论舞台多大,罗乐始终以专业姿态静坐琴前,让旋律跨越场景、传递温暖。他就像一枚跃动的音符,在教育的五线谱上谱写动人乐章,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中收获成长,在歌声里拥抱未来。
他的故事始于艺术,却远不止于艺术,是用耐心叩响心门的细腻、是用专业点燃梦想的执着,更是用爱心践行“有教无类”的信念。(图/文 成都市青白江区教育局)








